《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作者: 时间:2015-05-23 点击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全院所有三年制高职学生。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高职“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科学涵义、历史地位和基本观点, 阐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法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参考学时
64学时
四、学分
4个学分
五、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开拓创新和求真务实的个人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促进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
4.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做人、学会协作。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学习的能力。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观察力等非专业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历史地位和意义。
2. 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3. 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3.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内涵和总体思路。
六、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所处的复杂国际国内背景,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历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具体设计思路是:第一,厘清教学的主线,从革命的条件和特征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背景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第二,落实两大途径教育,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辩论演讲、视频影院、案例探讨、时事评论等形式。第三,重视课堂的开放性,将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环节之中。第四,着重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学会分析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正确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七、内容纲要
(一)理论教学标准
课堂教学内容正确,表达清楚,深浅适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做到“重点要强调,难点要讲清,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重点:理解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现实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历史,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典型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概论》理论知识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练习、调查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的要求
明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形成、发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时代特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和意义;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三大法宝;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的要求
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理解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意义;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努力成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明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了解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学习目的要求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性;明确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依法治国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民主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目标、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和基本内容,以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发展教育和科学,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与提出过程,理解其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构想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它的涵义、基本方针和政策,我国运用这一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它也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坚定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习目的要求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学习目的要求
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理解爱国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任务、历史使命和军事变革。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学习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性质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体现,以及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二)实践教学环节标准
项目一  了解历史读书活动
目的:
1. 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我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能力。
3. 学习党史,坚定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内容:
1. 学生精读一本关于近代革命史的书籍,要求上交读书笔记和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
2. 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和收获。
学时安排:2学时
项目二 观看教学片
目的:
1.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书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理论热点问题的解惑释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内容:
1.       播放《邓小平》、《复兴之路》、《大国崛起》、《国情备忘录》等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
2.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对播放视频展开讨论,将感性材料理性化,并完成1000字左右的观后感。
学时安排:2学时
项目三 课堂辩论赛
目的:
1. 组织学生对有疑惑的社会现象或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对抗能力。
2. 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内容:
1.       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和兴趣、社会发展现状、社会焦点问题等确定辩论题目。
2.       教师可采用班级对抗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3.       做好记录,收集好照片等原始资料。
学时安排:2学时
项目四 小论文
目的:
1.       帮助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2.       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
内容:
1. 教师命题,给出论文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和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分析社会现象,撰写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论文,字数在1500-2500字。
学时安排:2学时
项目五 社会调查
目的: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等。
内容:
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社会现状、社会热点等内容拟定参考题目。
2. 学生分组,根据老师拟定的调研选题,到市区、法院、监狱、学校、村镇、企业或其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调查,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报告2000字左右,照片拍摄、人员分工、访谈记录、调查问卷等原始资料齐备。
3. 学生根据调查报告内容,做好PPT,在课堂上汇报工作情况和调查报告。
学时安排:4学时
项目六 社会实践
目的:
1. 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察民意、解社情,弱化浮躁的心态,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内容:
1. 社会考察。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和其他实际情况,在学期授课计划中确定参观考察地点、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要求学生完成1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2. 公益活动。任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社会需求和其他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校内外公益活动。
学时安排:4学时
注:任课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所属专业,在以上六个项目中选择8个学时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其中,课堂内进行4课时教学,课堂外进行4课时教学。
(三) 学时分配
表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时分配表
章   次
内       容
总学时
其     中
讲授
讨论
实践教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8
8
实践教学
播放教学视频,组织学生讨论
2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
2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
5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2
实践教学
读书活动、小论文、辩论赛(三选一)
2
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3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3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3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6
5
1
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二选一)
4
4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3
1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
2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3
1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
3
1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2
2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
2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2
合   计
64
48
8
8
注: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居中,行距采用固定值18 。“其中”一列可根据具体课程确定需要几列,格式如上,“××”是指录像、作业讲评等。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为考试。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占70 %)和实践教学成绩(占30%)构成。理论成绩包括期末笔试成绩(占50 %)和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有考勤、平时作业两部分。实践教学成绩包括考勤、心得体会或实践报告等。
九、实施建议
1. 本课程将在一学期内完成其教学内容,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
2. 教师在执行本大纲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生源对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自行调整,其幅度应控制在20%以内,以保证大纲的相对稳定。
3. 注重理论和历史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溶入社会、溶入生活,对学生遇到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
4.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自觉性。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共教学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